当地特产有“一瓷二茶”之美名,“一瓷”: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因此浮梁也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二茶”:唐朝时期的浮梁茶闻名天下;前期文章《inktype="2" hasload="1"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87, 107, 149); text-decoration-line: none;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学习正宗浮梁茶文化,徜徉万祥精编研学旅》中聊过的喔。
古城浮梁老城墙
这是一个既朴实又不失神秘的古城,有着勤劳努力的手作人们。既有“一瓷”之称,自然就要围绕瓷器来说。众知传统的制瓷工艺有着七十二道工序的繁琐流程,其中对器物的雏形进行制作的工序就叫做拉坯,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拉坯.

拉坯体验
拉坯成为瓷器工序被传承学习,更是先人与后人间瓷文化的延续。
先陶后瓷是陶瓷出世的顺序,陶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使用着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的方法捏塑成型,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早些时候,满轮修整技术的普及和轮制技术的出现,成为器物雏形制作的“偶然的某个过程”,拉坯也在这个时候悄悄的存在了人类的意识之中。

图为 手工/模具/轮制技术
真正瓷器的出现应该是在唐代,各方面的技术都显纯熟,瓷器的烧制温度能达到一千度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釉面、硬度还是美观都已能达到现代成熟瓷器的程度。
随着时代进步,大部分生产商选择由机器代替人工,以达到更多生产量。机器生产的瓷器一式一样,尺寸相差无几,瓷器光滑平整;而人工拉坯会在坯胎上留下手工拉坯痕,就是这一道道半指或一指宽的旋转痕迹正好给现今爱好老瓷器古董的收藏者们提供了去伪存真的鉴定标准。

图为 三彩水盂 唐代(公元618-907年)
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图为 手工拉坯造成的拉坯痕(图片选自网络)

图为 手工拉坯造成的拉坯痕(图片选自网络)

图为 手工拉坯造成的拉坯痕(图片选自网络)

图为 手工拉坯造成的拉坯痕(图片选自网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新时尚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时已经普遍使用,薄如蛋壳的黑陶,绚烂夺目的彩陶,晶莹透彻的越窑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迹。
现代陶艺继承了古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艺术创造,拉坯成型简单易学,造型丰富,是现代陶艺极为普遍的成型方法。拉坯是年轻又古老的技艺,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在线送大家一个小福利,教你如何在短时间里get到拉坯小窍门!
①找中心:找中心是拉坯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目的就是要将瓷泥稳妥的置于转盘中心。首先选用适量的瓷泥拍在转盘中心点,使其与转盘紧密连接,双手沾湿,双肘顶住腿部膝盖以上5公分的位置左右,双手将瓷泥上下反复揉合;运用巧劲将瓷泥向中心挤压,一轮下来,若瓷泥不会左右晃动基本上你的“找中心”任务就完成了。
②开口:找到中心点后,用右手(依据个人习惯)大拇指指腹向下倾斜45°往里扣,瓷泥开好口就可以随意做自己想要的器型了;注意,在开口时,一定要感受坯体底部的厚薄程度,建议初学者留两厘米左右,不建议太薄,易变形、穿底。
③立高:开口完成后,通过双手的挤压,将瓷泥由下往上拉高;在拉高的过程中,将拉坯机的转速调慢,速度缓慢可以提高立高的成功率。
以上窍门一定要记好呀,下次来到万祥陶艺研学基地就可以亲自验证实践啦!

